历史是一道深邃的风景,在曲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曲阳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文化遗产都因为记录着文明的进程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曲阳县文化馆推出《文博曲阳》专栏,透过浩渺的历史烟云,对曲阳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作深度的梳理、带您谈历史、说文化、看未来。
- 定窑遗址 -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燕川村一带,分布在东起北镇村东通天河,西至燕川村西山麓,东西长达10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达10余平方公里。
定窑自隋代创烧,宋、金鼎盛,元以后逐步衰落,烧瓷历史长达八百年之久。由于曲阳在唐宋时期隶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精致而洁白,胎质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曾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在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设计开唐宋陶瓷形制之先河,在北宋时期所创烧的“覆烧”工艺,对中国造瓷工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定窑遗址为大型古遗址,分为南北镇区、涧磁岭区、涧磁西区、野北区、燕川区五个区域。定窑遗址遗存十分丰富,现涧磁岭村遗址区保存完好瓷片堆13个,文化层堆积厚达10余米。1960年、1985-1987年、2009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 ,发掘窑炉遗迹30余座,作坊20余处,发掘出土标本达万余件。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2000年以来,定窑遗址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修建有定窑遗址展厅、定窑作坊遗址展馆、定窑遗址博物馆定瓷研究室等。遗址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定瓷传统烧制技艺得到保护性传承。
- 历史沿革 -
由于曲阳在唐宋时期隶属定州,所以曲阳涧磁、燕川一带的窑址,即昔日“龙泉镇”一带的瓷窑,名曰“定窑”。在《曲阳县志》上有关于定窑遗址的记载。根据文献的记载和窑址的考古发现,可知定窑烧瓷的历史大略如下。
定窑创烧于隋代。2017-2018年,定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测与试掘,清理了1座隋代的窑炉及多座隋代灰坑,这是定窑窑址隋代遗存的首次发现,虽限于试掘面积,未全部揭露,但首次从考古发掘方面确认了定窑遗址创烧于隋代。
唐中期以后定窑生产初具规模。遗址中出有许多唐代遗物,如实足平底的青瓷碗,釉色有黄、白、黑三种。又如短流执壶,也有黄釉和白釉两种。唐代的精细白瓷在遗址中出有玉壁底碗,胎、釉与邢窑的同类器极其相似。唐代瓷器“南青北白”平分秋色,有唐一代文献言及白瓷只称邢窑,其实邢窑也烧青瓷,别的窑口也烧白瓷,定窑即是一例。
定窑遗址(11号瓷片堆)
五代时期定窑瓷业兴盛,技术水平日臻成熟。《曲阳县志》记有两件与定窑密切相关的五代碑刻:一为“大周王子山禅院长老和尚舍利塔之记”,一为“修王子山院记”。二碑存定窑遗址北侧的王子山下“王子寺”附近,即王子山院旧址。前碑建于后周显德四年,碑上有当时龙泉镇瓷窑商税务使冯翱的题名,说明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定窑的瓷业即已兴盛,瓷税对朝廷相当重要,故在此专设了管理瓷窑税务的官员。众所周知,“官”字款白瓷都极精美,出土地点分布到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各地,国外也有出土。“官”款白瓷大多出自晚唐五代或宋初的墓葬、塔基和遗址,定窑遗址和定州出土最多,它多半是五代时期定窑瓷器的优秀代表。
宋代是定窑鼎盛时期。瓷评家一致公认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代定窑白瓷质地精良,釉色莹润,装饰典雅,普遍采用刻印花纹。刻花刀法娴熟流畅,印花规范,工整精致。到北宋后期形成了独特的“定窑风格”。宋代定窑瓷器种类繁多,不仅白瓷量多质好,还有黑定、紫定,品瓷家以为珍贵,定窑遗址皆有出土。宋定窑在烧造技术上也有创新,如支圈覆烧工艺的发明和普遍用煤做燃料,大大地提高了瓷器产量。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定窑的记载。有的文献记录了定瓷在宫廷中充用的情况。一种宋人的笔记称,定瓷是同端砚、蜀锦、浙漆、吴纸、洛阳花、建州茶、契丹鞍、夏国剑等一样出名的“天下第一”的特产。中外的博物馆和收藏家保存着许多出土和传世的宋代定瓷精品,著名的如:“孩儿枕”、“龙凤盘”、“尚食局”器等等。所有这些在定窑遗址中都出土了相同或类似的标本。大多数瓷评家认为,定窑瓷器“以政和、宣和间为最好”。建立于后唐天成元年的修王子山院记碑上有一段宣和二年中山府瓷商的题记,文曰:“愚尝谓此山乃境中绝胜之所也,然有记事之碑,经其雨雪,字体亏残,愚虽不达,恻然悯之。于是请匠以重镌之,庶后观者得以识。大宋宣和二年庚子八月十五日中山府贩瓷器客赵仙重修记。”北宋后期有实力的瓷商常往定窑产地,并且参与当地社会公共事务,这与当时定窑瓷业非常繁荣,定瓷质量达至“最好”是有关系的。
定窑遗址(窑炉)
金代又是定窑的一个繁荣与鼎盛期。金统治者潜心汉化,采取温和的手段,使中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金代定窑产品以刻花、印花白瓷盘、碗为主。装饰工艺沿用北宋中后期发明的支圈覆烧法,极大的提高了窑内有效空间的利用率,定窑进入了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时代。金代定窑印花瓷器产量达到了历史高峰。由于临近金代中都,以生产精细白瓷闻名的定窑还为金皇室生产御用瓷器。定窑遗址出土的“尚食局”、“东宫”款瓷器为历史最好的见证。
元代以后定窑瓷业走向衰落。原因不仅是由于窑工南迁,与当时已知和能够方便开采的优质原料消耗殆尽也有很大关系。同时,窑址附近的山林可能也因为长期过度砍伐而遭到严重破坏,这势必也要造成对瓷业的不利影响。元代定窑瓷器,胎质都较粗劣,一般碗碟装窑采用刮釉叠装,烧成的器物内底上显著地留下一道涩圈。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点,定窑的许多瓷器采用了点画黑褐色采,书写、绘画、剔刻花纹或用低温色釉来装饰器物表面,这实与传统比较高雅的定瓷相去已远,而与民间习气浓重的磁州窑的特点非常接近。
文献记载,明代时曲阳县仍向宫廷供输酒器坛、瓶、缸、缶。清代还土贡瓷器。到近现代,瓷器始终是原来窑区一项重要特产。所以定窑虽自元以后衰落,但始终不绝于线,这为现代定窑瓷业的复兴,保留了一项有利条件。
定窑遗址(作坊遗址保护棚外景)
- 价值评估 -
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综合分析,定窑自隋代创烧至元衰落,有八百年烧造历史。且她一直未绝烧造,自今仍在酝酿复兴,烧瓷历史实逾千年之久。
定窑继承了邢窑传统,并取代邢窑地位,成为我国北方最著名白瓷窑系的代表。优秀的定窑白瓷入贡宫廷,行销海外,在名窑林立的宋代,定窑是公认的“五大名窑”之一,定瓷享有“天下第一”名特产品的美誉。
由于定窑质朴典雅,所以她早就不仅赢得社会上层人士青睐,而且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后来,定瓷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长期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各地窑口纷纷效法定窑烧制工艺,模仿定窑造型装饰,定窑对中国造瓷工业无疑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定窑瓷业的高度成就,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定窑虽地处曲阳偏僻山区,但属定州管辖,定州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中古史上,定州始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中西交通、对外交流的要冲。自汉代以来,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定州的纺织业、建筑业、金属等工艺品制造业均极发达,雕刻和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定窑瓷业的发展与定州在上述方面的成就是有密切联系的。
定窑遗址(维修后的作坊遗址保护棚外景)
对于定窑这一千载名窑,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十分难得的是,定窑是文献记载与窑址遗存完全相符的名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和缺失。定窑遗址如同矗立在定州城内的高塔一样,她是一座丰碑,是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
鉴于定窑在历史上的地位,精美的定瓷始终是中外收藏家追求的对象,定窑研究也成为学术界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和技术进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定窑遗址的考察与研究。人们普遍认为,要解决一切已知和未知的定窑学术问题,都将有赖于定窑遗址本身。因此,定窑遗址价值之高,是怎么估计也不为过的。
定窑遗址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她面积大、内涵丰、保存好,确实有如一座宝库。精心保护好遗址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合理利用好遗址,充分发挥她的作用,必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